王石再一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和以往不同,这一次关乎道德层面的质疑,王石胜出的机会很渺茫。王石和万科在道义上被矮化了,愤怒的民众指责其捐款数额与企业责任脱节。他们成为了攻击的靶子,我想这应该是王石始料未及的。
原因大致因为王石写了一些文字,而网民们以“葛朗台”和“冷血鬼”的注脚进行解读。我把王石引起争议的原文部分附录与此,以为事实源头的梳理。“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做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王石很理性的表达了他对捐款以及延续出来的慈善事业的理解,一贯如其风格的理性与理性的冷静。谩骂者如潮水般涌来,因为背景是国难、万科贵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江湖老大和社会各阶层迸发的捐赠热潮。人们指责王石缺乏血性,万科为富不仁。在中国,道德往往具有很大的裁决力量。照目前的情况发展,地震灾害损失越大,其它企业捐款越多,万科就越尴尬,压力会越大。我替万科担心,因为在我而言,除了这家房地产企业意味着一段中国商业的当代史和未来史的重要意义之外,还意味着理性主义者的困局。虽然情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而感人,但社会的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理性的成长。
深入剖析,此次人们关注的是企业赈灾金额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我一直认为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爱心。毫无疑问,王石对慈善事业的解读更具精英意识的远见。“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其实透出以王石为代表的精英力量对慈善意义的突破理解。参照王石近年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体现出的他们这一群体在慈善行为方式上的倾向,以布道者的身份呼吁更多的企业家和社会关注环境、关注慈善,付出不只金钱更多是时间和精力,就这个层面来说,以王石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已经伴随着财富积累的厚度而具有了慈善行动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常态”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未来。
但王石所做欠缺的是对特定历史的把握。理性主义有其局限,就是过度倾向于科学,把一切纳入可操作范围的计算中,这种商业特征明显的逻辑容易伤害到普罗大众的情感。有网友诟病王石“有理性无人性”、“水至清则无鱼”,并非没有道理。实际上,人们对万科的谩骂反映了一个内在心理,是万科没有注意到的。就是在一个特别灾难的2008年,多重挑战之下,国人骨子里的患难与共的爱国心通过集体无意识迸发出来了。而政府有意图的加以营造,以达到政治的目的,构成了目前的“势”。此时,王石仍然以商业的智慧来应对这个“势”,则未免不合时宜。还可能基于仇富心理,人们骂王石,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原来有多爱王石,多爱万科。这是一个欠缺偶像的时代,可又是需要偶像的时代。特别是当电视上一遍遍播过灾区的毁灭性画面、遇难者献血淋漓的尸体和幸存者的哀嚎痛苦,当台塑捐出1个亿、富士康捐出6000万、邵逸夫夫妇捐出1亿和沙特国王捐出5000万美金的时候,人们多么希望心目中的偶像出来振臂一呼,来给内心以信仰一样的自豪:这是我们最好的企业!然而结果,王石以商业精神的理性主义让这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一个幻梦,一种对自己的嘲笑。这种失落,王石和万科不能理解。王石看到的“不能成为企业的负担”,而看不到更大的东西。当然,也许这个东西,让王石,让万科来承担,也不公平。那应该是这个时代中国富人们的共同责任!
在赈灾事件上,王石有两个局限,一个是因为他太清醒了;另一个是对历史与政治的钝感;注定了今日万科被动的局面。其实,我很能理解王石,真理在他手中,但道义不在他那里。
最后,我建议那些谩骂者停止攻击王石先生和万科。那些恶毒的攻击违背了宽容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走向更好文明的必须。我们更应该关心灾区的现在和将来。将来更重要。美国人要在世贸大厦的废墟上建立起更辉煌的建筑,因为那不只是建筑本身,更是美国的精神。我们呢?
最后,我想讲一个故事。5月17日晚,南宁电视台组织了一台赈灾募捐晚会,晚会主题“能帮就帮,我们在行动”。有一个刘姓的残疾老人上台捐出了自己节约存下的10000元。主持人问他,“您存下这笔钱是不是很辛苦?”老人说很辛苦,自己又是残疾人。“您的生活不会有影响吗?”老人说,有,但我省吃俭用些,咬咬牙就过了。现在全世界人民都来关心帮助四川人民,我做为一个中国人更加义不容辞!
很质朴的话。我在现场,流下了很久没有流过的眼泪。
万科真的还可以做更多。祝福万科,看王石先生如何走出困局?
浏览人次: 3255